MacBook Pro 16" 無箱的開箱
Apple 級的尊爵不凡
公司配的 Mac 終於下來了,難得使用這種我自己不大可能會買的機器,順手寫一下心得:
用什麼角度來看這台機器?
個人稱不上老屁股,但也算是 Mac 的長期愛用者了,生活、工作、甚至遊戲都會優先使用 Mac 來執行。
這台 MBP 主要會拿來作 web 開發及主議的主持。
使用超過一年的機器:
2006 MacBook 13" (小白)
2010 MacBook Pro 13"
2012 MacBook Air 13"
2017 iMac 27" 5k
難免會有一些老人的感觸。
機身設計、外觀
感覺蘋果每次拔掉東西都是為了能把機身作得更薄一點…至少 MacBook 還是平整的。沒有像 iPhone 一樣的凸鏡頭,還越凸越過火。
螢幕下方的 MacBook Pro 字樣終於回來了,有幾年的 MacBook 是沒有那個字樣的,身為老人,覺得有字才對味。
在擴大到 16" 之後,邊框終於比較接近主流的窄邊框了,對視覺上的感受是很有感的提升 (iMac 的 3cm 邊框表示:)
I/O
對於 I/O 只有 Type-C 這件事,幾年的發展下來仍然覺得使用起來非常的不 Pro ,所有人都拿著一個轉接頭在各會議室游走怎麼想都很不優雅。平常使用上不管是需要有線網路、鍵鼠、螢幕,都無可避免的需要滿滿的線材才能完成。在 2015 年 MacBook 12" 發表時,我想像的「筆電回到位置只要接上一個 Dock 所有設備即可就定位」這件事情,技術上絕對可行,可從來沒看到有人實現過。
另外有些 HUB 說不定很吃電…兩個小時的會議結束時,轉 HDMI 的 HUB 拔下來都是有明顯溫度的。
鍵盤 & TouchBar
這次的 MBP 16 換掉了奮鬥多年仍然沒有贏得使用者好感的蝶式鍵盤,加上了實體 esc 鍵,並把方向鍵改回倒 T 形的排列。因我沒有長時間使用過蝶式鍵盤,就不多作評論了。
TouchBar 這玩意打從一發表就覺得看起來又貴又難用,實際用起來發現:
比 想 像 的 還 難 用
比起觸控螢幕,鍵盤是一種難學難精的輸入裝置,可跨過門檻以後的操作速度及實體的回饋感都是觸控比不上的。
TouchBar 少掉了回饋,每次使用都必須低頭看,更要命的是很容易誤觸,我常常開會到到一半發現畫面不見以為「又」當機了,結果是不小心碰到背光亮度全關掉了。
對於非主要工作區的這排按鍵,能隨著使用者習慣或是使用情境改變是一件好事,但 TouchBar 在試著解決問題的同時,又引來了更多問題。要是能選的話我更想要傳統的 Function Keys。
題外話:最近很多新車都改用全觸控的中控面板,有點難想像比起使用電腦更不能隨意改變視線的汽車駕駛使用起來是什麼感覺。
螢幕
16" 的螢幕用起來比想像的更大,在一般的使用距離下甚至可以比照 iMac 27" 的使用模式,左右切分成三等份來使用。
結
這次的 MBP 16" 比起前幾代的 15" 產品線,設計上有比較考量到拿來工作的使用者,但這是跟前幾年不太 Pro 的 MBP 來比較。
優點:Mac 產品線的中高階機種,有漂亮的螢幕、不錯的效能、優雅的 Unibody 機身。
缺點:高價位、必須買外接的 HUB 才能順利使用,還遇到了字典bug、Safari Bug、當機之類的鳥事
如果自己要花錢買的話,不會是我的優先考量。